|
水下文化遗产?;と嗽备澳仙晨疾?!--TitleEnd-->
|
2011-03-18 |
在国家文物局文物的支持下,2010年国家水下文化遗产?;ぶ行南群笤诖呵锪郊痉直鹱槎?,赴南沙进行科学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 考察概况 1. 春季考察 2010年4月14号,国家水下文化遗产?;ぶ行母敝魅畏兑寥缓透V菔锌脊殴ぷ鞫佣映ち止畛斯液Q缶值难埠酱?,从广州港出发,前往南沙群岛实地考察。
.jpg) 此次出海共11天,航行总航程2566海里,航时220小时,此次考察海域涉及东沙、中沙、南沙、西沙及北部湾,基本覆盖了南海我国管辖海域,经过岛、礁、沙洲共37个,抵近观察岛礁12个。 2. 秋季考察 2010年10月24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第二次赴南沙的考察活动,选拔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许超与海南省博物馆韩飞两位队员参加了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的科考活动。调查队全员共39人,分为水文、地质、生态环境三组。 此次考察活动历时33天,行程3400余海里??疾旌G夜辰缇哦蜗吣诘哪虾:G?,共设主要调查断面4条,站位71个。受??鲇跋欤瓶脊讨泻较咭苍诓欢系髡?。最终的航迹为由广州出发,顺利完成各项考察任务后,自东向西返回三亚。 二、 主要工作 1. 了解科考船相关信息,为水下工作专用船的设计建造提供支持 秋季海上调查研究任务由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3号”综合科学考察船承担。
 “实验3号”综合科学考察船有艇甲板、驾驶甲板、主甲板、二甲板四层,各层甲板上分布有驾驶室、救生艇、各类实验室、工作人员舱室、会议室、餐厅等功能区间,主甲板上还装有各类绞车,用于起吊、投放各类实验仪器 2. 对多个岛礁进行了抵近观察,并抵达祖国的最南端曾母暗沙 对岛礁的现状、经纬度以及??鲎隽讼晗傅募锹?,在船上和专家学者们进行了广泛的沟通,搜集到部分珍贵资料和线索。并且第一次正式抵达曾母暗沙,为今后在南沙群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 进行了一系列观测及取样工作,取得大量科学数据 包括海洋水文观测、海流及气象观测、海洋生物与生态、化学参数观测、海洋沉积物取样等。
 三、 考察收获 通过随团参加南沙考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收获: 1. 在航行的过程中,听取了介绍岛礁的背景和分布情况的报告,并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座谈,增强了对南沙海域的直观感受,从心理上拉近了与南沙的距离。考察的圆满完成,为今后在南沙群岛开展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一艘综合的专业工作船对科考活动顺利进行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各项科考工作顺利展开的保障。今后若要在南沙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吨位适中、有一定的远洋能力、配备各类仪器设备并能够满足水下考古工作需求的工作船是非常有必要的。 3. 考察过程中,通过与自然学科工作者的接触,增强了对自然科学工作手段、工作方法的了解。随着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引进相关专业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到水下考古工作中来,是非常有必要的。但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科考活动与水下考古调查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比如在航线的设计上考察活动就是完全以经纬度为基准,每间隔一定的距离设置工作站点。今后若要在南沙开展水下考古工作,前期的各类调查、准备工作需要详尽充分,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
|
|
|
|
|